兰科植物国际研讨会聚焦产业多元突破

2025/11/11 2389 0

来源:中国花卉报社


千百年来,兰花凭借其清雅之姿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今,它正以全新的身份驱动一个产业的蓬勃发展。

 

1025日至27日,第五届兰科植物保育与利用国际研讨会在福建厦门召开,来自全国20个省市88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代表共235人参会。兰科植物研究领域的专家用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一项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国内兰科植物从濒危保护到多元利用、从科研突破到产业振兴的全新发展蓝图。

 

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之道

 

兰科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更是地球生命的基因库。福建农林大学校长、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会长、兰花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兰思仁展示了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全球兰科植物共有736属约3.1万种,占被子植物种类的10%,其中90%以上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名录。中国虽不是兰科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仅有180属约1980种,但特有种多达760种,被誉为世界兰科植物原始类型的博物馆新种诞生的摇篮

 

在兰花种质资源保护方面,福建农林大学成绩斐然,由该校牵头建设的国家基因库活体资源已超过100万份,保存原生种2100种、引种2000多种,为兰科植物种质创新与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我国已建成近万处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实现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有效保护。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彭东辉详细介绍,我国在植物保护领域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平均每年发现植物新种约200种,占全球植物年增新种数的十分之一,其中不乏新发现的兰科植物。在兰科植物保护策略上,我国创新性地实施了就地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系统方法。目前全国70%的兰科植物已得到系统保护,累计保护面积超过6000公顷。

 

从观赏到多元发展的转型之路

 

如今在大食物观引领下,科研支撑不断强化,兰科植物产业正经历从观赏向全链条拓展的深刻变革。我国食药用兰花产业规模已从几年前的300亿元增长至1460亿元,约为传统观赏兰花的5倍。兰思仁介绍,特别是在林下经济板块,兰科植物已成为主栽物种之一,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近万亿元,占林下经济总产值近10%,且每年仍在快速增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在会上表示,如今食药用兰科植物育种逐渐以功能成分提升作为导向,实现了从追求产量追求质量的理念转型,已成功选育 出12个高功能成分的石斛新品种、23个独蒜兰新品种。

 

食药用兰科植物优良品种为药用植物栽培和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保证了高质量药材的产出,从而满足我国健康、医疗领域对高水平药物的需求。尹伟伦还分享了科研团队茶树下套种石斛,独蒜兰拟境栽培等创新案例。其中,云南保山市龙陵县小河村的有机紫皮石斛仿野生种植基地,300亩套种在茶树下的紫皮石斛年产量稳定在15吨左右,并由合作公司以市场基准价格2倍的标准进行收购,不仅实现了一地双收,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更引领了产业的生态化转型,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价值重塑与品牌建设

 

兰花素有君子之花的美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大放异彩。全国范围内,一批以兰花为主题的文旅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浙江兰溪打造的兰花小镇,将产业运营、健康养生、创意研发融为一体;广东江尾兰花小镇构建起三元一平台的发展格局。此外,海南三亚的兰花世界、四川绵阳的兰花国际主题公园以及北京兰花文化休闲公园,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旅游市场,更成为传承兰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四川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团队巧妙地将国宝大熊猫与高山韶兰融合,打造出可爱的卡通形象,并开发出精油、香水、护手霜、兰花茶等系列文创产品,在景区专卖店备受游客青睐,让珍稀植物通过创意设计实现了价值转化。

 

研讨会后,主办方组织与会代表实地参观调研了厦门园林植物园与棠潮园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的种苗生产车间、育苗温室,以及厦门塔斯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科技展厅、药食两用植物繁育中心等场所。这些考察点集中展示了厦门在特色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兰科植物现代化种苗繁育和食药用兰科植物研发与产业化生产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点赞(0)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