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褐斑病是十分普遍的病害,严重的导致全株落叶,影响开花和观赏,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受害叶片开始出现小黄斑,后渐变为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或受叶脉限制扩展而呈多角斑状。病斑直径2—10毫米,外有一黄色晕环。
病部在潮湿天气产生黑色霉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桂花褐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每年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开始初侵染,分生孢子由气流和雨滴传播,可直接或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老叶比嫩叶感病。褐斑病在4—10月均有发生,11月后病情消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桂花褐斑病防治核心是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结合农业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可有效控制。
农业防治(基础措施)
合理修剪,疏除过密枝、病弱枝,保证植株通风透光。
及时清除病叶、落叶并集中烧毁,减少病菌越冬源。
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控制浇水方式,避免叶面长时间积水,雨后及时排水。
化学防治(发病期关键)
发病初期,喷施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或 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病情严重时,可选用 25% 嘧菌酯悬浮剂 1500-2000 倍液,或 43% 戊唑醇悬浮剂 3000-4000 倍液。
喷药间隔 7-10 天,连续喷施 2-3 次,注意药剂交替使用,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生物防治(绿色防控)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利用有益菌抑制病菌繁殖。
搭配使用几丁质酶制剂,增强植株抗逆性,辅助防治病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